贵州黔西北支系 章正贤
??山旧谱毁于元末兵燹,后于明永乐间,主持编修《永乐大典》的礼部侍郎章敞主持重修。重修谱延用了旧谱以《御赐百代歌》贯于各代祖,以第一字“景”字贯于始祖仔钧公,以下照推。推至??山始祖“彦武”的顺序分别为:仔钧(景)→仁郁(直)→文琮(明)→?眩ú?)→??(茂)→柏(隆)→?H(高)→苹(厚)→汲(裕)→会(能)→鲁(泰)→伯达(运)→邦顺(旋)→彦武(添)。彦武为??山一世,大行添十九,小行二。至今仍称添十九府君,从未有过异议。包括南渊公及编修《会谱》的贻贤公也都这样称。如果我们从中将邦顺一代取消了,那彦武就不是添代了,就上升为旋代了,就成了旋十九了,这不矛盾吗?
那么,邦顺一代是什么时候,怎么被取消的呢?据《会谱》页眉记载:明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,南渊公续修谱时,调来浦城真本,记载彦武为?压?九世孙,因此就把“邦顺”一代取消了。试想,到南渊公续修谱时,?H公这支迁出浦城已450年之久,距章敞修谱也已150余年,谁敢保证浦城真本不会掉代呢?就连本支系都不够信任,就那么信任相隔450年之久,相距几百公里外的真本,并且还没有其他资料佐证的情况下,仅凭一句话就贸然将“邦顺”一代取消,是不是太草率了呢?
那么,是明礼部侍郎章敞主持修的谱有“邦顺”这一代值得信赖呢,还是贡生南渊公主持续修的无“邦顺”这一代的谱值得信赖。答案是章敞主持修的谱有“邦顺”这一代值得信赖。笔者根据《海宁州志稿名臣》章之光条得到了证实。《海宁州志稿名臣》是这样记载的:章之光,字忠台。其先闽之浦城人,祖仲达,任秀州(今嘉兴市)判官,以忤当道去,南宋庆元间籍海宁盐官镇。进士第,由殿中侍御史晋兵部侍郎。……之光长子彦文居海宁,次子彦武迁会稽。族中相传,章彦武镇黄家堰寨时,游??山风景,见一碑碣,镌有“章氏丹山”4字,乃是晋人所遗,遂萌生定居之心,使牛耕犁,任其游走,圈定范围,后子孙繁衍,聚族而居,形成今世之道墟镇。
从《海宁州志稿名臣》可以认定,章之光,字忠台,就是邦顺的讳和字,邦顺是之光的号。伯达即仲达之误,因伯通为长,次应为仲达才对。另外,也将仲达的秀州判官误为郴州判官,也应一并更正。
综上所述:“邦顺”一代是确实存在的,至于现在道墟各谱(含会谱)没有这一代源于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南渊公谱将其取消的缘由。而我黔西北支系之所以有这一代,是我支于嘉靖初年就迁出道墟,到江西为官并定居。那时候还不知道南渊公有多大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