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仁郁公裔孙坂山十九世大武、大顺整理
福建闽北山区有个偏僻的小乡村,名为坂山村。这里山青水秀,风景宜人。他们祖上功勋臣章朝半,自元末明初从南京避难迁徙,其裔孙永俭公迁此开山立村,以茶养艺在此定居,繁衍生息。现居住着百来户章氏后人。这里传唱着由朝半公创立编排的《坐唱大腔戏》和配演《傀儡木偶戏》(“木偶戏”表演已于清中后期失传),现传唱的《坐唱大腔戏》仍活跃在十里八乡,2011年被列入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里珍藏着400多年前御赐的祖传镇村之宝—宣德熏香炉。它的由来和传承有一个离奇的经历和委婉波折的故事。
1425年,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—朱瞻基即位,1426年纪年为宣德元年(丙午年),此年间为铜炉铸造鼎盛时间,制造工艺精湛。宣德炉,为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,通常用于陵墓、寺庙及权势之家燃香、拜佛、祭祖神之礼器。章氏祖上章朝半创立编制的坐唱大腔戏、木偶戏深得当时百姓乃至皇亲贵族的喜爱,相传在明中期为该戏鼎盛期,嘉靖九年(1530年)菊月(九月),坂山一世章子兴公(时年七十三岁)时携子水溢公、孙禄山公及子孙媳一干人到全国各地演出,菊月的一日演出到京城(南京),名噪一时,深受明嘉靖皇帝(朱厚?校┫舶?,被邀请到皇宫殿前演出。演出时,子兴公取出自带的厚重土钵燃纸点香,檀香点燃后,香飘四溢,幽香阵阵,但同时纸灰也四处飘散,很不雅致。演毕,嘉靖皇帝宣子兴公进殿封赏。嘉靖帝说“戏曲好听好看,但土钵粗重,燃纸飘散不雅。”说毕便赏赐一精致的宣德宫用熏香炉。熏香炉配有金制狮头镂空金盖,金盖上有“茶瓜犁田园”御题,并赐封戏班名为“田园弟子”,赐封熏香炉为“天下太平炉”。得到封赏的田园戏班载誉而归,于初冬回到家乡,准备来年的更好收成。此后章氏后人在演出时都用御赐香炉燃香纸,行跪拜礼后再开场。各地官府见田园戏班到演也非常重视,不得扰税,声名远播。这样代代相传百年后,于清初木偶戏艺人失传,被外乡人接传,只完整传承坐唱大腔戏及唱本至今,后因子嗣传承及生活变故香炉和金盖分传,金盖分给成六公支(坂山十三世)保存,清中期咸丰年间被不孝裔孙偷卖。宣德炉体交给成转公(坂山十三世)保存,炉体又传几代,传到荣兴(坂山十六世)保存,荣兴为此不幸在村中被害,其弟荣乐秘密转传唐侄汝吉(坂山十七世)后,传承讯息中断,村中的故事传言也就逐渐淡去。
守护是孤独、寂寞的。无论世事如何变化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。祖传之物总有忠诚的守护者和继承者,民国初年,中医后人荣乐为确保香炉安全,让汝吉离乡背井带着香炉远走他乡,隐居到王台镇井窠村。据当地村民口传,汝吉常用香炉燃香纸,口念“田公下凡”曲目,为村民孩儿去除病痛,言传道法高深等。汝吉年迈时,将香炉转传给唐侄廷慎,十年前,廷慎给儿子大森(坂山十九世)留言“这香炉是祖传镇村之宝,更是我坂山章氏的荣耀。你若生男留存香炉,要是生女,就将香炉转交给堂兄大顺保管,万万记心,不然我死不瞑目”。祖传香炉在异乡漂泊几十年后,2016年夏,大森终将代代相传的香炉转交给了大顺,现实物暂存他处(附图)。真是辗转波折几百年,容貌依旧归故里。
有道是:“劫火烧残变陵谷,浮云阅尽经沧桑”。只是为宝贝增添些许人文故事,积淀些历史厚重,多了些传奇色彩罢了。先祖德厚,感谢为此精心呵护的代代传人,以此文警示!